• 作者:老汪软件技巧
  • 发表时间:2024-08-20 04:01
  • 浏览量:

好多年前,父亲跟还在外地读书的我说:“回来的时候可以跟小学同学多走动走动。”可是尝试两次后便放弃了,我跟父亲说:“实在没有共同话题。”想来也是,我就读的小学位于农村,一个班最后考上大学的也没几个,他们有的在卖猪肉,有的在跑外卖,还有一些走上黑道的。跟他们坐在一起推杯换盏,实在没有话题。

可是如今,我却喜欢上了和不同的人聊天,和滴滴司机聊他在老家的房子,和打扫卫生的阿姨聊她儿子的相亲史,和多年未见的远方亲戚聊他的创业经历。我开始感觉到,当你把自身的姿态降低做一个倾听者,你会和所有人都有话题,也会从这些交流中获得思考。这时我才明白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,他是希望我撕掉“书生”的标签,深入真实的社会生活。

孔子说,君子不器。然而作为“书生”的我却常常局限自己,将自己困在小圈子里,习惯着一套固定的话语体系,一旦进入另一套话语体系就会浑身不自在。长此以往带来两个灾难性的结果,一是为人冷漠,二是思维固化。

局限思考的后果__局限思想的意思

先说为人冷漠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的微信签名都是“仗义每多屠狗辈,负心多是读书人”,既是自嘲,也是警醒。以我自己为例,家族的大事上面,做的多说的少的永远都是我那些读书不多的表哥们,而那些在大城市扎根、看似混得不错的“书生”们,在人情世故方面都表现得相对冷漠。我无法弄清冷漠和读书之间的必然关联,但总隐隐感觉读书人多少有些不接地气、自视甚高。

再说思维固化。工作上我是一个对技术有着较高追求的人,但这种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局限了我的思维,譬如刚工作的几年里花了不少时间在有难度却没产出的事情上。这种不思考业务产出的行为,就像一只鸵鸟把头埋进了沙子。放大到社会层面,你会发现社会的运转规则和书本上教给我们的完全不同。里面充斥了各种明的暗的规则,交杂了各种深的浅的关系。而“书生”是最容易在这些规则和关系上犯迷糊的。

谈到这个话题,就不得不提起我的导师,他可能是我见过“书生”标签撕得最彻底的人。身为杰青却平易近人,仿佛和所有人都可以真诚地交流,不管你是企业老板、教授、学生还是服务员,见面都是一样的热情,一样的客气。读书的时候我也好奇,明明导师接触的有些人就是挺令人讨厌的,为何他却还是一样的热情。直到工作后我才明白,导师的境界高山仰止,其背后无不透露出四个字:广结善缘。

另外他在生活中处处替他人考虑,尽可能地帮助别人,完全没有读书人的冷漠。譬如当年入学的时候让我联系保险公司,给所有学生购买补充商业保险,这一行为放在全国恐怕都是罕见的。还有就是贴发票报销的时候,他总是要求我们按日期顺序整理好,这样可以节省财务人员的时间。毕业多年,当初研究的论文早已忘得一干二净,但导师的这些行为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,也促成了我思想上的某种转变,也才有了今天的这篇文章。